卢沟桥事变之后,苏州热血青年们组织各种救亡团体,上街下乡,宣传抗日。吴江怒吼歌咏团、盛泽风雨歌咏团、苏州实验剧团、吴风剧社、路灯剧社和东吴大学学生组成的农村工作团,争赴城乡各地演出救亡戏剧,教唱抗日歌曲。周瘦鹃在《申报》发表充满民族血气的《卢沟桥之歌》。
1937年10月,淞沪会战的战事空前惨烈,中国军队英勇抗日,不畏牺牲,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猛烈炮火,坚持到11月初,粉碎了日军“三月亡华”的妄想。该诗反映作者因淞沪会战感到内心忧愤,夜不能寐。
从1937年8月16日至10月末,一百三十余架日机先后轰炸苏州。苏州城遭到严重破坏。据统计,城乡被毁房屋7929间,其中城区4739间,尤以石路地区为最,日机投掷的燃烧弹,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烧毁商店、旅社、饭店、戏院两三百家,民宅六七百户。该诗感愤于邻沪城市遭日寇轰炸而作。
任天石,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创建人之一,任“民抗”司令,曾任中共常熟县委书记等职,常熟人。
淞沪会战爆发后,任天石加入常熟抗日后援会,募集钱物,接待和救治伤兵难胞,以实际行动支援前方抗战。
抗战期间,他数次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英雄冢。该诗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三周年纪念日,发表在重庆《大公报》上。当时,抗战处于相持阶段,此诗为了提振中国军人的抗战士气。
1940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东南局与新四军部不受的限制,独立自主扩大军队,发展抗日武装。苏常各地普遍掀起参军、扩军的热潮,许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区常备队,区常备队的战士纷纷要求离乡参加江抗的主力部队。
1945年9月2日,日本代表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,抗日战争宣告胜利。诗人身丁劫乱,艰危备尝,不禁发出“半生颠沛肠犹热,廿载艰虞志竟成”的浩叹,亦引发出对“团结和平”“富强康乐”之愿景的乐观展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