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孝宗隆兴二年(1164年)冬,辛弃疾因江阴签判任满离职。自乾道元年至三年(1165年至1167年),他在吴楚等地漫游。大约在乾道三年的一天,辛弃疾来到建康(今南京),登赏心亭远眺。
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。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。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,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
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,季鹰归未?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。可惜流年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!倩何人,唤取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。
登建康赏心亭,呈史留守致道我来吊古,上危楼赢得,闲愁千斛。虎踞龙蟠何处是?只有兴亡满目。柳外斜阳,水边归鸟,陇上吹乔木。片帆西去,一声谁喷霜竹。
却忆安石风流,东山岁晚,泪落哀筝曲。儿辈功名都付与,长日惟消棋局。宝镜难寻,碧云将暮,谁劝杯中绿。江头风怒,招来波浪翻屋。
青山欲共高人语,联翩万马来无数。烟雨却低回,望来终不来。人言头上发,总向愁中白。拍手笑沙鸥,一身都是愁。
宋孝宗隆兴二年(1164年)冬,辛弃疾因江阴签判任满离职。自乾道元年至三年(1165年至1167年),他在吴楚等地漫游。大约在乾道三年的一天,辛弃疾来到建康(今南京),登赏心亭远眺。
位于长江下游的建康,南宋时是军事重镇,而赏心亭建在南宋时建康下水门城上(今水西门),下为秦淮河。
此时辛弃疾从北方回归南宋已有5年,离职赋闲也有3年,虽有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,但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,感慨颇多,于是写下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》。
这一年,史正志(字致道)被任命为建康府行宫留守,兼沿江水军制置使,人称“史帅”,他曾向宋高宗上《恢复要览》五篇,主张北伐恢复中原。
他对史、叶的坚决主战精神十分钦佩,再次登上赏心亭,写了一首《念奴娇》给史致道,慷慨言歌。
叶衡积极收罗有才能的爱国志士,他很看重辛弃疾,推荐辛弃疾任他手下的参议官,于是辛弃疾再次来到建康。